中国城镇化不可逆转 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遗存应当引起重视

4 15

中国城镇化不可逆转  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遗存应当引起重视

  毫无疑问,“城镇化”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新的主题之一。这从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即可看出。

  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透露,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城镇化的建议和提案已有500多件,具体数字“还在统计之中”。相当于约每10位代表委员中就有一位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

  城镇化不只是官员和经济学家们热议的新话题。

  今年人代会上,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联合其他8位全国人大代表交了一份建议。他们认为,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古村落的保护。他们指出,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尊重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遗存,应当引起重视。

  对于已有逾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的中国来说,古村落的保护存在一个问题。如这份建议所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各种水利移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移民的过程中,一些古村落“不可避免地解体或遭到破坏”。

  而国家的城镇化率不断刷新,过去5年里就由45.9%提高到了52.6%。1991年,这个数字仅为26%。

  古村落的破坏,不只是那些古老的宗祠、村街、戏台、水井等有形遗产的消失。户思社等人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以惊人的速度解体”的,包括村庄的名称。当村、乡、镇重新划定,一些村名就此消亡。而这些古老的名称,有的存在于二十四史等历代文章典籍之中,一旦消失,就永远地与历史文献割裂。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全国人大代表杨丽萍也建议,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她所在的这个农业大省刚刚提出,今后5年的一个目标是“城镇化率达52%以上”。

  杨丽萍说,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我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遗产、重建设轻保护”的情况一直存在,“建设性破坏”遗产事件时有发生。

  杨丽萍概括的突出问题包括:有些城镇发展规划中,没有安排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有些城镇建设项目未事先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在新城镇开发、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未能妥善保护。一些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消失,相关“历史文化信息附着的遗迹荡然无存”。

  因此,这位人大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应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城镇化总体规划,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例如,一切城镇建设项目在开工前必须坚持先行文物调查和文物勘探的原则,未经文物部门勘探,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破土动工。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应当按照文物法规在原地予以妥善保护,而不能拆旧建新。

  杨丽萍建议,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传承展示价值。对一些古遗址,尽量做好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要按照不损害文物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原则,改善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鼓励原有居民能够在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古村落里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同时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应尽量保留。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指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馆和传承、研究基地等。“要鼓励、指导私人对其所有的乡土文物建筑履行使用、管理、开放、展示等方面的义务。”与杨丽萍不谋而合的还有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王鸣,后者今年建议,国家应该尽快制定一部古村落保护法。

  早在201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周骏羽就交过一份提案,建议对村落进行甄别、分类、评级,由此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周骏羽当时指出,城镇化与古村落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障碍”。许多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这些瓶颈。在国家实力有了大幅提高的条件下,能不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认识问题”。

  关注古村落命运的人士在2012年底等到了好消息。当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共64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三部门要求各地做好调查,对经评审认定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分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

  三部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传统村落界定为“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认为,“古村落”一称是模糊的,只表达一种“历史久远”的时间性。“传统村落”则明确指出这类村落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必须保护。

  三部门的“意见”指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几年前,冯骥才就曾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关于古村落保护方面的提案。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之后,他在个人博客上撰文指出,这应是文化上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我深信它必将用黑体字记载于中国文化史上。”

  冯骥才指出,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6万个,到了2010年,仅仅过去十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十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在此期间,他到各地考察民间文化,目睹了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之后,一些村落从“空巢”到“弃巢”的景象。

  2006年至今,我国公布了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节日、民俗、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口头文学等。冯骥才形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活态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如果村落没了,这笔刚刚整理出来的国家文化财富便要立即重返绝境。

  而户思社等人建议,应该与城镇化同步启动村志编撰规划,包括有计划地、成规模地采访高龄老人并记录他们的口述。

  他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数十年的农民工潮,使如今50岁以下的男性村民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讲述他们的村落、他们的宗族的故事了。这些故事的主人,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老去外,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将随子女进城养老,从而永远地离开故事的发生地。“这是一种不易被觉察的、隐形消亡的文化遗产。”

  在人代会的建议中,户思社等人指出:“保护古村落,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一份集体记忆,就是保存农业文明样貌,就是保存文化的永久活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在未来在这块人口众多的土地上创造城市发展和乡村建设双赢的空间。”

  冯骥才认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编制是“重大转机”。但他也指出,保护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

  冯骥才说,十年前我国只有文物保护,如今拥有了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这是文化建设上迈出的重大一步。如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全面盘点和整体保护。我们这样做,与我们数千年农耕历史是相称的,也是必需的,体现了一个东方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尊”。

标签: 无

发表评论 (已有15条评论)

评论列表

    本站网友 万丽霞
    13分钟前 发表
    未经文物部门勘探
    本站网友 暴富
    0秒前 发表
    艺术
    本站网友 爱诺婚纱摄影
    1分钟前 发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本站网友 linaro
    11分钟前 发表
      关注古村落命运的人士在2012年底等到了好消息
    本站网友 蜂蜡怎么吃
    24分钟前 发表
    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
    本站网友 现货交易市场
    29分钟前 发表
    包括有计划地
    本站网友 一平方米等于多少亩
    26分钟前 发表
    改善水
    本站网友 年抛隐形眼镜
    2分钟前 发表
    杂技
    本站网友 张燕妮
    20分钟前 发表
    本站网友 证券交易时间
    29分钟前 发表
    “城镇化”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新的主题之一
    本站网友 在美
    2分钟前 发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透露
    本站网友 心一跳爱就开始煎熬
    6分钟前 发表
    杂技
    本站网友 婴儿肠绞痛
    4分钟前 发表
    “这是一种不易被觉察的
    本站网友 体壁
    19分钟前 发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透露